人們在喜慶的日子里用舞龍來祈求龍的保佑,以獲得好天氣和好收成。舞龍的主要道具是“龍”。龍是用草、竹、布等制成的,龍的節數在單數中是吉祥的。九節、十一節、十三節的龍比較常見,數量可達29節。
十五節以上的龍比較笨重,不應該跳舞。它們主要用于查看。這種龍特別注重裝飾,工藝價值高。還有一種“火龍”。竹條被編織成圓柱體,形成一個籠子。透明美麗的龍衣內貼有蠟燭或油燈。晚上的表演很壯觀。
南獅雖然也是二重唱,但舞獅者下身穿著燈籠褲,只披著五顏六色的獅子被子跳舞。與北獅不同的是,“獅郎”頭戴大佛面具,身披長袍,腰系綬帶,手持葵花扇戲弄獅子。就這樣,他舞出各種優美的動作,動作滑稽可笑。南獅的流派很多,如清遠、英德的“雞獅”、廣州、佛山的“大頭獅”、高河、中山的“鴨嘴獅”、東莞的“麒麟獅”。
傳統上,南獅獅頭造型上有“劉備獅”、“關公獅”、“張飛獅”之分。三種獅頭,不單顏色,裝飾不同,舞法亦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,如舞張飛獅者,舞法必定勇猛霸氣。
南獅有出洞、上山、巡山會獅、采青、入洞等表演方式,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、大鼓、大鈸。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。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「點睛」儀式。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,把朱砂涂在獅的眼睛及天庭上,象征給予靈氣及生命。
南獅主要靠舞者的動作來表現獅子的樣子,一般只有兩舞。獅子頭以戲曲面部妝容為一課。色澤鮮艷,工藝精湛;眼睛、嘴巴和耳朵可以移動。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,很多獅子頭上都裝上了LED,可以隨意開關。南獅舞主要以表演“獅獅”為主。表演注重抓、抖、舔頭發等表情,生動可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