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酒的來歷
貴州遵義市北郊7.5公里處有個初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佛教寺廟董公寺,再往北40公里是天險“婁山關”。此地處于貴州高原主體北端,以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為主,這一帶局部小氣候穩定,四季溫度平均,地肥水美,又是一個適宜釀造類微生物生長繁殖的釀酒佳地。
董公寺早叫“龍山寺”,后改名為“西樂庵”。清康熙元年(公元1663年)遷任遵義兵備道的董顯忠出資修葺該寺。清乾隆六年(公元1743年),有燕僧云游至此,募資重修,感董顯忠之舉,將“西樂庵”易名為“董公寺”。后人以寺名為地名,這一帶就都叫董公寺了。
董公寺一帶的釀酒歷史可追溯到魏晉,其時就以“咂酒”聞名。清未,這里的釀酒業已具有一定規模,僅董公寺至高坪約十公里的地帶,就有小作坊十余家。其中又以程氏作坊所釀小曲酒為出色。程氏后人程明坤(1903-1963),匯聚前人技藝結合當地水土、氣候、原料等條件,于20世紀20年代釀造出別具一格的“董公寺窖酒”,四十年代初又定名為“董酒”。
董香型白酒
以高粱、小麥、大米等為原料,制曲過程中加入,經傳統固態法大小曲發酵、串香蒸餾、長期陳釀、勾兌而成的,微帶舒適藥香,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發酵產生的呈香呈味物質,具有傳統董香型風格的白酒。
董酒屬大小曲、董香型優質白酒,董酒廠坐落在遵義市北郊距市區7.5公里的董公寺,往北40公里是天險"婁山關"。川黔鐵路和公路都經過此地.這里地處貴州高原主體北端,以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為主.由于大婁山脈的調劑,董公寺一帶局部小氣候穩定,冬無嚴寒,夏無酷暑,田地肥沃,綠樹成蔭,清泉漫流,環境幽靜,很適宜釀造類微生物生長繁殖,是一個釀酒歷史悠久的地方,董酒因創始于此地而得名。
說到方董,是董酒廠89年開始,90年代大規模推出的一系列產品,其經歷了90年前后的59°紅方董,92年的59°黑盒飛天方董,93年開始的54°方董,以及后來的54°塑旋蓋方董。在方董系列產品中,92年黑盒飛天方董的品質是的,90年的紅方董品質也不錯,整體呈現了80年代后期鐵蓋白董的特點:酒體強勁、口感連綿、微帶窖香、藥香收斂、略有粗糙。93年開始的54°方董品質就遠不如之前的59°方董,其風格是同時期的紅董路數,但又是弱化版的紅董特點,到了2000年左右的塑旋蓋54°方董則品質更差,其雖也是紅董的藥香風格展現,但其藥香的濃郁度、酒體的飽滿度表現都不夠,在水平展現上,其跟09年經典董酒差不多。